《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C. 趋向“三教合一”
D.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战国时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入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而荀子则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是
A. 实现社会稳定
B. 实现以德治国
C. 促进儒学发展
D. 维护专制统治
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这说明
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 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战国时期有人将以下五种人称为“蠢”(蛀虫):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的人)、工商之民。这种言论适应了当时
A. 进行兼并战争的需要
B.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强化贵族统治的需要
D. 维护地方稳定的需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中国的国际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间 | 事件或条约 | 影响 |
1842年 | 《南京条约》 |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1895年 | 《马关条约》 |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
1900年 | 《辛丑条约》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1919年 | 巴黎和会 |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
1928年6月 | “改订新约” 运动 |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
1943年1月 | 中英、中美 签订新约 |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 |
1949年9月 | 《共同纲领》 | 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并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