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 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 B. 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D. 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1878年,帝国政府颁布了《德意志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能.卡特尔组织由1879年的14个发展到1895年的250个,到1911年又增加到600多个.而更高一级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也先后在采矿、冶金、钢铁、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部门出现。这表明德国
A. 加紧对殖民地的争夺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效尤为显著
C. 抑制市场的自由竞争
D. 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
欧仁·鲍狄埃写道:“无论在美国或在古老的欧洲,劳动者召开代表大会,科学拿起了刨子,而铁锤在创造进步,未来在阳光里纺纱织布,这一切都没有国境:全世界的人民只有一个纲领……巴黎公社走过这条路!”在作者看来巴黎公社革命
A.完善了斗争纲领
B.具有世界性意义
C.推动了科学发展
D.建立了工农政权
1850年代末,少数中国商人已涉足外资航运企业。由于华商行船不单要缴纳捐税,亦须支付厘金,他们索性“与外人各图所求,互为结盟”,因此轮船悬挂洋旗之现象相当普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 洋商不用缴纳关税 B. 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主权
C. 近代商人地位低下 D. 近代企业发展已初现依附性
下图体现了工业革命机器发明的递进状态。推动这种“递进状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科学理论的突破
B. 思想文化的进步
C. 政府措施的激励
D. 市场需求的带动
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 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
D.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