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 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B. 政治思想较为激进
C. 赞成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D. 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在此,梁启超
A. 强调报纸的商业功能
B. 认识到群众力量的重要性
C. 主张首先改良社会风气
D. 肯定报纸的舆论教化功能
据《汉书·地理志》所载,以儒家提倡的仁、义、礼、忠、孝、节等命名的地名还很少。东汉以后,这类地名增加很快;到清代,占据了很大比例。这反映出
A. 封建伦理道德意识逐渐增强
B. 清代人的思想文化水平较高
C. 《汉书》记载的内容很不全面
D. 统治者不断革新先秦的儒学
当今中国,在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孔子课堂呈现繁荣发展;各地儿童读经,国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材料反映出中国
A. 看重思想文化的国际影响
B. 对宋明理学著作进行了新解读
C. 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化价值
D. 已经认识到古代科技的优越性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库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A.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 主张民众一律平等接受教育
D. 强调学校传播儒学的作用
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全球化是影响我们生活的主导性现象,我们不仅要把全球化理解为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更要把它理解成生活方式的转变。单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全球化现象是一个错误。”材料说明全球化
A. 是一个心理认同的过程
B. 使世界各民族文化趋同
C. 应该全方位地进行交流
D. 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