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 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 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C 【解析】试题分析:太学是传授儒学的地方,也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材料中数据的变化体现的是太学生人数的增加,说明入仕的儒生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儒生入仕人数的增加,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进入太学学习儒学的积极性。故答案为C。A项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不对,汉朝时,中央集权还在不断发展当中;BD项符合史实,但不是太学人数增加的原因,人们进入太学的目的是做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查看答案

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A. 教育思想

B. 农本思想

C. “民本思想”

D. 重农抑商

 

查看答案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查看答案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 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 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 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 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查看答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