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制度:世官制标准:血缘、门第、等级、世袭 (2)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为西汉选拔了人才。 (3)积极: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公平公正;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 消极:禁锢人们的思想;重文轻理,缺乏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束缚知识分子创造性的一面 【解析】试题分析:(1)这一题是考查考生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制度:由材料一中的“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可以推知这是指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先秦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实际上是贵族政治,所以其选官标准应该是按照血缘、门第、等级、世袭。这一选官制度适合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需要。 (2)进步性:材料二反映的是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这一制度和之前的世官制相比,在选拔标准上,重“孝廉”,德才皆备,因此标准从门第到德才皆备,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西汉强盛选拔了人才。 (3)影响:题目要求“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材料三中的“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等信息可以得出其积极影响有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扩大了国家选官用人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体现了一定的人本精神;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一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把选官用人权逐渐收归中央,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用考试的方式、考试成绩为主来选官,相对公平公正。消极影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即有束缚知识分子创造性的一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宋朝的丞相制度又有什么变化呢?

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2)根据材料二,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3)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

 

查看答案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A. 有利于希腊民主的形成

B. 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发展

C. 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 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查看答案

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这样,一般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这一现象开始于

A. 雅典城邦形成时期

B. 梭伦执政时期

C.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D.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查看答案

中国皇帝说:“朕即国家”、宣扬“君权神授”。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说:“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 古代中国和罗马都没有法律,只有皇帝的命令

B. 皇帝的命令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古代中国和罗马皇帝都拥有至高无上、超越法律的权力

D. 法律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查看答案

“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文中的“它”指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民法大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