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试题:俾斯麦考虑的德意志型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 德意志政体融合了几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C. 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在德意志创建
D. 君主立宪制最适合德意志统一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谈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美国
A. 法制建设的程序符合民情
B. 政治制度体现了天赋人权
C. 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
D. 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
在威康三世统治英国时期,“他不允许议会在他去国外时开会,并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大臣(首相),指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 议会仍旧受制于国王
B. 责任内阁已经形成
C.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 国王拥有行政实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罗马法
A. 蕴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
B. 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
C.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D.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
A. 直接民主导致派系林立
B. 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
C. 将道德凌驾于自由之上
D. 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政府同意出租大连和旅顺、允许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于1950年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中国提供大量援助。这说明
A. “一边倒”.外交政策得以延续
B. 二者均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后者是对前者的维承发展
D. “另起炉灶”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