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地图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揭示着事物的性质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历史地图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揭示着事物的性质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历史变化与发展规律。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示例一:信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海上航线。(2分)说明: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4分) 示例二:信息: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2分)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4分) 示例三:信息: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2分)说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巾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欧洲人的是劫掠、征服、殖民。(4分) 示例四:信息:由奢侈品交换到各种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2分)说明:古代海上商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奇珍异兽及丝绸、瓷器、香料等奢侈品;新航路开辟以后,各种商品、文化、物种通过海上商贸之路而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交流。(4分) 示例五:信息:由贡赐贸易转化为商品贸易。(2分)说明:古代中国海上商贸之路以贡赐贸易为主,不重视利润;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的商品贸易重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4分) (说明:只要答出两项信息,并加以说明,即可得12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看文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二看时间:古代中国;新航路开辟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三析转型:中国仍然为封建社会,农业文明,阻碍近代化进程;欧洲为工业文明,促进近代化进程。 大图小图结合看:从线路上看,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从贸易中心来看,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从性质上看,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从交换产品上看,由奢侈品交换到各种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从贸易性质上看,由贡赐贸易转化为商品贸易。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路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适应征税、服役的需要。汉代允许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以削弱分化诸侯,推动了古代家产均分制度。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子双倍的继承份额。《名公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王有成“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当归之婿”。家庭的土地代代均分。阻碍了大规模地产的传承,也使夫妻为主要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人们依赖土地、满足于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开启新的生产与经营。

——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进》等

材料二进入16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此后,英国规定土地只能由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使贵族大地产代代相传,基本固定。圈地运动就是以贵族普遍世代保持着土地所有权为前提的,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权力驱赶佃农,圈占土地。长子继承制避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单传给长子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大地产的稳定性固化了责族群体,强大的责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最终促使了英国议会的产生。

——摘编自《英国长子继承制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析中英不同的土地继承制度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部专著的部分章节标题:

第四章 价格垄断损害了美国的商业

第五章 阻碍农业发展

第六章 失业者并不真正受益

第七章 更多失败的公共计划

第八章 干预金融

第九章 以保护工人的名义损害劳工利益

第十章 奇高的消费锐、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

A. 垄断组织产生不利于经济发展    B. 胡佛的经济政策加剧经济危机

C. 罗斯福新政并未挽救美国经济    D. 福利国家制度带来了负面影响

 

查看答案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

A. 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 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 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 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查看答案

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 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 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C. 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 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查看答案

1921—1927年,苏联本国生产的拖拉机(按功率计算)只占供应农业的全部拖拉机中的8.3%,从1933年起,苏联不再进口拖拉机,全部国产;1940年机械动力已占农业动力的77.7%。苏联粮食年平均产量在1925—1927年期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为7360万吨,二五期间为7290万吨。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斯大林模式不利于技术转化

B. 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工业化

C. 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

D. 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