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 《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外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上述言论( )
A. 说明中体和西用的一致性 B. 强调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
C. 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 D. 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中体西用” B. “君主立宪”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 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 B. 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 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D. 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 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 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