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研究,唐代荐举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

据研究,唐代荐举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 士族垄断仕途

B. 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 选官方式多样

D. 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

 

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唐代的官员可以是举荐的,也有出身世家大族的,也有因军功而拜官的即所谓的“出将入相”。这说明这一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多样性,所以应选C。A错误,科举制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与史实、题意不符,D与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还要看到它的局限。 例题1: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 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B、C表述错误。 例题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 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解析:“河南尹田歆”“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与材料中的“孝廉”不符,故B项错误;“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相命”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 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 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 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曾采用察举制招揽人才,东汉时期,察举选官的制度逐渐发生变化,以门第族望为主要依据。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宦官把持选官大权

B. 丞相垄断举荐官吏大权

C. 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D. 地方官吏回避本籍任职

 

查看答案

《许倬云观世变》认为: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选用到中央……但察举制度选出的人才要回避本籍,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下列关于材料中对察举选出的官员任职地点的规定表述错误的是

A. 削弱了宗族势力的影响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 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

D. 政府的行政理念是为“天下人”服务

 

查看答案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

 

查看答案

东汉以后,尚书成为中央实际执掌者:魏晋以后,则移于中书;至刘宋以后,门下又崛起。这反映了

A. 通过机构设置制约相权

B. 中央职官功能分化加快

C. 机构重叠导致效率低下

D. 相权扩张总揽中央政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