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1902年5月,管学大臣张百熙仿照日本学制拟就《壬寅学制》。1902年底,张之洞与湖北巡抚端方制定了湖北学制体系。1903年,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又加上制订湖北学制的经验,修成《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1904年1月13日,光绪皇帝批准推行。

《癸卯学制》纵向主要分作三段六级,各级学堂的宗旨如下:

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强调爱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躯体为宗旨。普通中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稗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袛为宗旨。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大学堂、通儒院: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实业学堂: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初级师范学堂:以习普通学外,并讲明教授管理之法为宗旨。优级师范学堂: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

1905年成立学部;同年,张之洞与袁世凯等联名奏请立停科举,获准。1907—1908年,全国学堂由37888所增至47895所,学生人数大幅增加。1905年以来,一大批新式学堂先后创建,如:复旦大学、保定陆军行营军官学堂、保定军官学堂、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清华学校等

——整理自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癸卯学制》制定的背景和影响。

 

(1)①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②受日本教育影响深刻;③体系完备;④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⑤师范教育得到重视。 (2)背景:①民族危机的加深;②清末新政的推行;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旧教育体制的没落;⑤外国教育理念的影响;⑥高层官员的推动。 影响:①推进了教育近代化(教学内容、管理模式、学校数量等的发展);②加速了科举制的终结;③促进了新思想和近代科技的传播;④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⑤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教育。考查《癸卯学制》的特点和背景及其影响。 (1)从材料“1903年,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癸卯学制》纵向主要分作三段六级”“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结合清末的史实可知,背景是《辛丑条约》后,清政府面临空前的统治危机,试图以新政挽救危机;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的影响;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冲击;民主革命形势高涨;洋务教育的推动。从教育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的变化、近代科技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的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二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

【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

(3)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5)材料五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查看答案

国家的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等实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北魏之鲜卑、辽之契丹、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满洲,都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公元前后,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末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使节,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引进了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医药、数学、生物学及美术、音乐、建筑、水利等,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有人说中美最终一定会冲突,我觉得这种说法大错特错。两国的关系应该是既竞争又合作,如国际金融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还有打击恐怖分子,一定要合作才行。而合作的基础就是软实力,如果两国软实力提升,可以避免冲突。……中美现在的关系与冷战时大不相同。过去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是没有巨额贸易的,但现在美中之间有很多经济往来;另外,现在还有约20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中美双方在软实力方面有许多可以交流、沟通的机会,通过贸易和教育等各种管道,自下而上,形成互动。

——摘编自约瑟夫•奈《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原动力》主题演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强大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美关系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相比有何不同?中国提升软实力应当采取哪些举措?

 

查看答案

以下内容是粗心的小明上历史课做的笔记,其记录有误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东西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

 

查看答案

“从1763-1871年,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行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善行”主要是指

A. 将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B. 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C. 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

D. 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廉价的商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