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 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
D.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九儒十丐》有:“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A. 民族歧视等级明显
B. 社会重视宗教文化
C. 文人社会地位较低
D. 政府重视科举制度
1902年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惟当缠足之时,任其日夜号哭。对面置若罔闻,女亦甘受其酷!为之推原其故,不过扭于世俗。意为非此不美,且将为人怨怒。务各互相解释,切勿再事拘囿。”这从实质上说明
A. 世俗偏见阻碍社会进步
B. 清末女子普遍放足
C. 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
D. 清末政府迫令放足
据《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郑国星占家裨灶预言郑将发生大火,人们劝子产按照裨灶的话,用玉器禳祭,以避免火灾。子产回答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这突出反映了子产
A. 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
C. 发展了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D. 反对尊神敬天
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材料主要是指
A. 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
B. 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
C. 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
D. 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C. 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D.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