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A. 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B.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C. 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D. 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 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B. 冲击了中国传统夷夏思想观念
C. 促使中国与英国享有平等的权利
D. 推动中国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1782年,英国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下面评论正确的是
A. 此时国王行政权力仍然很大
B. 小皮特破坏了民主化的进程
C. 行政权扩张打破了议会制约
D. 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正当行为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
B. 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
C.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 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
D.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九儒十丐》有:“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A. 民族歧视等级明显
B. 社会重视宗教文化
C. 文人社会地位较低
D. 政府重视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