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朱徽宗年号)画谱•墨竹叙论》说:“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 而独得于象外着,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这说明此类画作
A. 注重规范法度 B. 突出生活实用 C. 彰显文人意境 D. 描绘民间风情
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慈恩寺(著名佛寺)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题于壁上。由此可见,“雁塔题名”
A. 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有利于营造进取向上的社会风气
C. 表明“三教合一”潮流弥漫整个社会 D. 是魏晋以来书法艺术发展的结果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黄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
A. 三国时火药己经发明 B.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C. 武器优劣决定战争胜败 D. 人们对火药材料有所认知
西汉初年,统治集团形成这样的认识,宰相不应限于政务细节之中,而应更加务虚,所谓“宰相器”者,应“知大体”,有宽仁的“长者之风”。这一认识主要基于
A. 防范丞相擅政 B. 稳定统治秩序 C. 重建儒家信仰 D. 抑制军功新贵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方治理结合来强化王权
B.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专政
D. 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 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
材料二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2)比较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条约内容有何相同之处?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材料三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3)据材料三,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等国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中国加紧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1942 年 3 月,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政府正式表达了中国希望立即废除旧约,改订新约的要求。由于中国政府的主动姿态,并且为了争取中国继续坚持抗战,美、英两国经过反复磋商后,决定采取一致行动,分别与中国谈判废约。1943 年1 月11 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条约,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和一些特权。
——摘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