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阅读下列材料
时期 | 关羽形象 |
魏晋南北朝 | 东汉末年名将,勇武、重义,傲慢自大、刚愎自用 |
两宋 | 统治者对关羽賜庙额、封王;关羽的祠庙在全国各地兴起;南宋文人对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征 |
| 元明之际,罗贯中将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 |
明清 | 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
| 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灾祈福之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 |
——摘编自刘海燕《关羽形象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关羽形象的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題,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单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己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般租佃关系苷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农村制造业最先出现于英国并在那里发展的最成功,尤其在毛织品的纺织互溶编制方面。到了1700年,英国产业开始普遍倾向乡村化而不是城市化,并严重依赖于发放(包买商)制度。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种独特土地制度,―端是―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在18世纪持续减少。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普遍采用轮耕种植,传统农具得到改进,从而实现了一场令人欣喜的技术变革,为英格兰正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第二卷)
(1)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村发生的相似变化。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选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公务员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包括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监督机制、法治机制等。虽然民众无法对国家权力实现真正控制,但它在训练公民参政议政素质、形成社会政治生活的规范和秩序、提高国家管理的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陈松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借鉴与超越》
材料二: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特定坏境下罕有之个案,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值得研宄总结之遗产。此次实验虽有其重要意义,如普及了民主观念,实践了民主操作,但最后的结局并不成功。
——摘编自汪朝光《辛亥革命开启共和时代:民主政治实验需实力支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圭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西式民主实验”的具体表现。
法国某小说家主张“伟大的艺术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认为“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象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露面一样”。下列作品风格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 《大卫•科波菲尔》 D. 《等待戈多》
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以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庁,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共和制度的确立 B. 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C. 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髙 D. 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