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
A. 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
B. 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
C. 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
D. 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
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有姓有氏有名。战国以后,姓与氏合一,平民也得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一变化
A. 有利于郡县制的推行
B. 构成民主思想的雏形
C. 加速公民社会的形成
D. 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
在中华法系中,与商业有关的民事法律得不到充分发展,重视公权益即国家利益,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私权益即庶民个人利益,却得不到应有重视。材料表明中华法系
A. 重视维护君主专制
B. 基于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
C. 维护商品经济秩序
D. 侧重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不符合第一个“修补”方向的是
A.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
C.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D. 大力推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
《尚书·多方》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两个“民主”的意思
A. 主体相同,内涵一致
B. 主体不同,内涵相反
C. 主体相同,内涵相反
D. 主体不同,内涵一致
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后天常常会出现阶层间的流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社会流动”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 人才选拔制度变更
B. 分封制逐渐瓦解
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百家争鸣”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