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 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战国时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此话反映的是
A. 儒家的思想
B. 道家的思想
C. 法家的思想
D. 墨家的思想
条件一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 “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 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A. 儒家、道家
B. 儒家、墨家
C. 法家、儒家
D. 法家、墨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表是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1842年 |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
19世纪40年代起 | 开眼看世界 |
19世纪60〜90年代 | 洋务运动 |
19世纪60~70年代 |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
1894〜1895年 |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
19世纪90年代 |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1898年 | 戊戌变法 |
1901年 | 《辛丑条约》签订 |
1911年10月10日 | 武昌起义 |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
1915年 | 开始新文化运动 |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项目 | 1760年以前 | 1761~1796年 | 1797~1820年 |
发布圈地法令 | 208项 | 1482项 | 1727项 |
圈占农民土地 | 310000英亩 | 1830000英亩 |
|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材料三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3)概述材料三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两种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