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皇帝制
D. 郡县制
东周后半期诸侯各国”政逮于大夫”,政自大夫出,诸侯的土地人民逐渐被少数强宗夺去。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诸侯的土地人口被夺走
B. 东周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C. 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
D. 卿大夫逐渐演变为最强宗
宗法制萌芽于原始氏族时期,在周朝形成了完整制度。下列对其制度理解正确的有
①内容是严嫡庶之辨、明长幼之分
②按照血统远近以分享权力的制度
③力图避免权力、财产继承的纷争
④以周王姬姓贵族排斥异姓贵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爽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
B. 召公爽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
C. 召公爽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
D. 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
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A. 宗法制度
B. 古代地名
C. 西周分封
D. 汉初封国
阅读材料并井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使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通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杨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伏尔泰 | “孔夫子不徽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沙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
毛泽东 | “秦始皇比孔于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
《论语》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3)“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据此,根据材料三,选定孔子思想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