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民国前期,有人曾与报人王新命谈论选女婿的标准,要求:“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

民国前期,有人曾与报人王新命谈论选女婿的标准,要求:“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王回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这反映出

A. 科举废除导致青年入仕无门

B. 战乱催生国人尚武精神形成

C. 时代进步推动婚姻观念剧变

D. 国家震荡致使社会权势转移

 

C 【解析】科举制废除之后,年纪轻轻就想成名成业非常难,“难”不代表“不可能”,因而不能说青年入仕无门,至少还可以通过军功入仕,故A项错误。由材料“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 这表明在民初军阀割据的时代大背景下,从军比从文更容易出人头地,体现出在国家动荡的大背景下,战乱催生国人尚武精神,故选B。材料要求男方有事业,且比较稳定,并未体现出婚姻观念的剧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社会权势转移的信息,故排除D。 点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挖掘材料中“民国前期”的隐含信息,由之联系到民国前期的历史阶段性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而材料中的实际折射了民国前期的社会风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战期间,中国扶助朝鲜和越南的独立运动,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介入英印事务。1942年蒋介石以中国战区总司令身份出访印度,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导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同时希望印度国大党暂缓提出立即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这反映出中国

A. 增强了大国意识与大国责任感    B. 成为了亚洲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 顺应了抗战局面根本好转的形势    D. 保持了与英美一致的外交策略

 

查看答案

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A. 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 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 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查看答案

2反映出

A. 资政院掌握最高财政审核权    B. 晚清各项财政收支较为均衡

C. 农民各种赋税负担大为减轻    D. 国家财税管理体制走向近代化

 

查看答案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 -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A. 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 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 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 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查看答案

元代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l员、平章政事2员、右丞1员、左丞l员、参知政事2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据此可知,元代

A. 中央政府过分集权    B. 政制缺乏制约机制

C.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D. 地方行政体制混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