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湖南(日本学者,主张唐宋变革论)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現代化。……与此同时,独我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題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
——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材料二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任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知识,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试举一例),并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
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A. 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
B. 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D. 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
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
A. 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 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
C. 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D. 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
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反映出
A. 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 B. 美苏冷战的新形式
C. 美国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D. 苏联科技上的优势
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周刊写道:“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据,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材料评述的“战局”
A. 是中共军事战略调整的结果
B. 表明国民党己失去战争优势
C. 说明长江以北地区己解放
D. 奠定了解放南京的军事基础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到1938年11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后方”。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
A. 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
B. 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
C. 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
D. 认可敌后游击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