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类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一般的基本规律。犹如一个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类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一般的基本规律。犹如一个有机体,每个文明都会经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应战。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说生和成长起来;反之,如果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邓么它就会走向衰落和解体。

——摘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汤因比关于“挑战——应战”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论述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一: 观点:赞成材料中关于文明的兴衰关键在于它能否成功应对挑战的观点。 说明:中国、日本、印度、美洲以及非洲等地区在古代都曾创造出了各自的文明。但近代以来,不同地区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而导致不同的历史命运。中国、日本先后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情况下,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救亡运动,并且最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贏得了民族独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不仅摆脱了民族危机,而且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中、日等国成功地应对了西方的挑战,文明得以延续。相反,美洲、非洲等地区面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应对不力,最终沦为殖民地,有的甚至遭受种族灭绝,文明发展中断,长期陷入经济落后与社会动荡。 上述地区的不同历史命运表明,文明兴衰的关键在于对挑战的应对程度。因此,材料中的观点是正确的 示例二: 观点: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不是外部环境的挑战,而在于内部因素的影响。 说明:近代西欧文明的迅速崛起主要不在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其内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历史上看,古希腊民主政治和古罗马法及其人文精神为近现代西方文明崛起莫定了基础,从经济上看,西欧的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新航路开辟和随之而来的海外殖民扩张与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两次工业萆命史推动西欧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和西欧各国国力空前增强,从而确立了西欧对世界的控制。从政治上看,西欧各国通过各种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各种先进的代议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上看,西欧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弘扬人文主义和科学理性,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西欧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文明兴盛的关键在于内部因素,而非外部环境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解决本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对这个观点是同意还是反对,然后给出自己的理由,注意要结合史实。如果你赞同这个观点,举出近代时期中国、日本的案例,例如两者先后进行变法图强最终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然后从反面举出拉美地区国家没有走向独立的反例,从正反两方面来证明观点,史实案例要尽可能的多举,孤证不立。最后再总结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湖南(日本学者,主张唐宋变革论)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現代化。……与此同时,独我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題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

——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材料二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任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知识,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试举一例),并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

 

查看答案

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A. 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

B. 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D. 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

 

查看答案

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

A. 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 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

C. 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D. 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

 

查看答案

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反映出

A. 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    B. 美苏冷战的新形式

C. 美国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D. 苏联科技上的优势

 

查看答案

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周刊写道:“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据,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材料评述的“战局”

A. 是中共军事战略调整的结果

B. 表明国民党己失去战争优势

C. 说明长江以北地区己解放

D. 奠定了解放南京的军事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