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在汉初的几十年,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律条文,但就司法体系和司法...

材料一在汉初的几十年,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律条文,但就司法体系和司法实践而言,几乎完全因袭秦王朝。当时以贾谊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建议汉王朝约法省刑以安定民心。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补,而关键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最高法典,以《春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案子是这样的: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而误伤乙。按当时法律,杀人者死,甲殴父当枭首。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原心”(根据动机)诛罪原则分析,甲的本意是保护自己父亲,既属于正当防卫,又本意不是为了伤害自己父亲,故只能属于误伤,而不能算犯罪。由于这种司法原则合乎以血缘、伦理、宗法、地缘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需要,因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

——摘编自马勇《董仲舒传》

材料二西塞罗是古罗马最有才华的政治家之一,他不仅当过执政官、元老院元老、总督,积极从事政治活动,而且也是当时最伟大的演说家、哲学家、散文家。他生活的时期,法学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解释市民法,回答市民法的问题,周旋于细枝未节当中。西塞罗则认为要从法律根源深处来解释法的问题。在他看来,自然法亦即正确的理性,才是真正的法律,是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上帝是自然法的制定、解释者和监护者;成文法必须符合自然法,否则就称不上是法律。自然法、理性和上帝是统一的,公正、善和成文法则是它的体现。所有的人在这种神圣的自然法面前都是平等的,但不是财产的均等,而是理性的共有。   

——摘编自西塞罗《论法律》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与战国时期法家法制观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仲舒、西塞罗关于法律认识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西塞罗对今天法制建设产生的历史作用。

 

(1)不同:法家:严刑峻法。董仲舒:德主刑辅; 法家:法不阿贵;董:强调纲常伦理等级秩序; 董对于法家来说更关注动机,原心定罪。 (2)共同:批判继承前人的解释;追寻法律本原,探寻法律本质;法律为现实服务。 (3) 西塞罗作用:指导了罗马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成为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先驱;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具有永恒价值。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董仲舒与战国时期法家法制观的不同之处主要突出战国时期法家法制观是一味的强调严刑峻法和法不阿贵,而董仲舒则主张德主刑辅,不是一味的强调严刑峻法,但强调等级秩序。 (2)董仲舒、西塞罗关于法律认识的共同点主要从均批判继承前人的法律解释、均强调法律为现实服务的作用、均寻找法的本质等方面论述。 (3)西塞罗对今天法制建设产生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罗马法自身的作用,二是对近现代发蹙额的作用,三是要强调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的深远影响,主要强调西塞罗的法治精神的影响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农业、生活必需的技艺等方面已臻于完美境地,其余方面的知识,倒是我们传授给她们的;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她们的学生了。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二 应该看到,科学和艺术在中国没有任何进步,这个民族既无高大的建筑,也没有美丽的雕像,更无诗歌、音乐、绘画和雄辩术。           

——狄德罗《狄德罗全集》

(1)孔子思想的有哪些?

(2)伏尔泰和狄德罗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有何不同? 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查看答案

18世纪的欧洲曾兴起一股“中国风”,在建筑、园林、绘画和各种日用品的装饰造型中都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当时有些欧洲人说,中国风格已控制了欧洲的园林、建筑、不久恐怕连基督教堂上的装饰也将加上金龙和宝塔了。材料现象反映了

A.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B. 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C. 西方尊中国为“天朝上国”

D. 中西科技差距日益拉大

 

查看答案

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他得知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

A. 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B. 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 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 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查看答案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查看答案

文学作品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如果我们要了解西周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最好查阅

A. 《诗经》

B. 《离骚》

C. 《窦娥冤》

D. 《儒林外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