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女权意识的日益觉醒
B. 反映了明清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C. 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 反映理学对社会影响日益深入
顾炎武在《顾亭林诗文集》中说:“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据此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忠君爱民
C. 明道救世
D. 知行合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不属于材料中黄宗羲政治主张的是
A. 天下大公
B. 从政为民
C. 君臣平等
D. 依法治国
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认为: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是
A. 程颢
B. 陆九渊
C. 朱熹
D. 王阳明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不属于材料中董仲舒教育主张的是
A. 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
B. 主要对象是全体民众
C. 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
D. 人才培养为国家服务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话出自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