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与“大一统”局面出现之间的关系是 A.用政...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与大一统局面出现之间的关系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C.为政治上的统一赋予神权色彩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B 【解析】 试题分析:A说法颠倒,应是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如秦朝焚书坑儒也是如此;C不对,为政治上的统一赋予神权色彩的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之说;D不对,这与题干“大一统”局面没有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儒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科任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

B.

C.

D.

 

查看答案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 所处时代不同    B.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 学术思想不同    D. 谈论的问题不同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B.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C.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D.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人才流动频繁,“朝秦暮楚”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其相关因素主要有

①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②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③诸侯为争雄称霸,重视人才

④礼崩乐坏,平等思想成为发展趋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人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人性是善,还是恶?人是神的创造物,还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自古以来,东西方的很多哲人不断思考对人的认识问题,争论也不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苟况《荀子·性恶》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三天主教会极端蔑视人性,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原罪说),肮脏的,下贱的。人的一生就是为赎罪而活着,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人性受到极大的压抑,人甚至是没有资格被表现的。在中世纪,艺术是被用来歌颂神的。

——摘编自中学学科网

人只要有信仰,无须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无须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无须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摘编自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孟子、荀子、韩非子在人性论方面的观点。根据各自的人性论观点,他们对统治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基于对材料二所述问题的思考,苏格拉底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他对哲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16世纪初时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