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明末工商阶层急于改变自身的社会现象、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互动
A. 实现了工商业者自身的优雅化
B. 改变了当时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
D.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
A. 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 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C. 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D. 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
1876年清政府派员参加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1905年清政府商部奏准《出洋赛会章程》共20条,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这表明清政府
A. 彻底放弃重农抑商
B. 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力图扩大对外贸易
D. 极力垄断对外贸易
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A. 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 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 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 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读下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汉武帝时①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B. ②是隋朝大运河中心,也是政治中心
C. 元朝时③瓷窑众多,成为著名的瓷都
D. 清政府在④处特许商行专营对外贸易
在唐贞观、永徽时期,永业田只有五品以上勋官和“家贫卖供葬”及“狭乡乐迁就宽者”的一般百姓方可货卖;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田令》又增补了“流移者(包括未经政府批准的流亡人户)”也可货卖。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A. 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B. 阶级矛盾尖锐
C. 土地买卖限制放宽
D. 政府管理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