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人,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A. 中国家庭手工业走向衰败
B. 中国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C.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中国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
1866年,左宗棠创办马尾造船厂时奏称:“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这说明他创办此厂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 筹集资金以充海军军费
C. 加强海军海防建设
D.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A. 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
B. 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 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
D. 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A. 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 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明清时期,”九省通衢”的汉口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叶调元有竹枝词云:“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这反映出汉口
A. 社会生活习俗有了重大变化
B. 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C. 官府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D. 列强入侵推动了商业迅速发展
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明末工商阶层急于改变自身的社会现象、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互动
A. 实现了工商业者自身的优雅化
B. 改变了当时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
D.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