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国时期“农战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 七雄兼并战争
B. 百家争鸣局面
C.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 中央集权的形成
《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 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 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 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 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 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 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 礼乐制度崩溃
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 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 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 平民中不再有债务奴隶
D. 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梭伦改革把解决“六一汉”问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有益于
①维护平民的公民身份
②削弱小农经济
③为政治改革创造条件
④限制土地兼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这是学者对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作的评价
A. 解负令
B. 发展工商业
C. 津贴制
D. 抽签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