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四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原因。

 

(1)商鞅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提高粮食价格。目的:增加农民收入。 王安石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拟定免役法。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 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原因:挽救封建统治。 (3)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主张变法维新。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食贱则农贫”可以看出商鞅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是提高粮食价格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免役法规定”可以看出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免役法来达到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来达到惠的目的。 (2)商鞅对商业的态度是抑制,因为商鞅重视农业,需要发展封建经济,而王安石则是从挽救封建统治的角度抑制大商人,反对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 (3)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既有政见不同的原因又有王安石变法确实也存在问题,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则是赞美支持,因为梁启超也是想进行变法的,赞美王安石变法可以为自己变法减阻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 只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查看答案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出

A. 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 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 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查看答案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 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 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 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 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德

B.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C.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查看答案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免役法、更戍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