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子路》中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当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为政之道在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提出“复礼”,“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仁”核心内容是“爱人”,从爱父母兄弟出发到“泛爱众”。孔子也曾对他的学生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学生颜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材料二:苏格拉底主张贤人政治,在他看来,治理城邦是最伟大的工作,但政治技艺决不是一种自然禀赋,政治家应培养精确深厚的知识和道德素养,其根本任务是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苏格拉底对希皮阿斯说,“你知道吗?如果不是卢库格斯在斯巴达建立了牢固的守法精神,那么他就绝不会使斯巴达凌驾于其它国家之上。在各个国家中,那些好的统治者总是把对法律的服从看作公民的最大义务。那些拥有最守法的人民的城邦,在和平时期生活得最幸福,在战争时期最强大。”有一次智者安提丰试图嘲弄苏格拉底,他对苏格拉底说:“你所过的生活连一个奴隶都赶不上……”而苏格拉底却反驳道,“能够一无所求才是象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神仙。”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为什么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苏格拉底提出要“建立牢固的守法精神”?

(3)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精力都用来宣传自己的思想,请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原因。

 

(1)共同之处: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都提倡节俭,认为节俭是美德。不同之处:孔子强调上下尊俾等级秩序,苏格拉底法治;孔子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标准,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牢固的守法精神;孔子强调所有人都要遵守“礼”和“仁”,苏格拉底政治家的重要性。 (2)孔子时代,贵族等级观念仍然比较牢固;西周初期确立的上下尊俾等级秩序破坏正是春秋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的直接原因。苏格拉底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已经经历了初期发展,公民平等思想和法治观念影响深入广泛。 (3)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在他们看来都出现了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局面,他们都有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和锲而不舍追求理想的精神。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治家应培养精确深厚的知识和道德素养”等信息可从道德方面、德治、节俭等方面概括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些拥有最守法的人民的城邦,在和平时期生活得最幸福,在战争时期最强大”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孔子强调等级秩序,苏格拉底法治;孔子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标准,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牢固的守法精神;孔子强调“礼”和“仁”,苏格拉底政治家的重要性等方面概括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贵族观念;宗法制度、分封制遭到破坏;侯割据混战)思考。关于苏格拉底提出要“建立牢固的守法精神”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和法治观念等方面思考作答。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精力都用来宣传自己的思想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自身因素(渊博知识、追求理想的精神)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治家应培养精确深厚的知识和道德素养”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些拥有最守法的人民的城邦,在和平时期生活得最幸福,在战争时期最强大”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孔子思想、苏格拉底思想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查看答案

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对梁启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A. 自然哲学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B. 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

C. 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

D. 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查看答案

从下图1到下图2的变化反映了

A. 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 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C. 自然人性的复苏

D. 宗教改革的开展

 

查看答案

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俗语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反映“俗语学校”教育

A. 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 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 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 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查看答案

图中两位思想家

A. 两者的思想后来都成为正统思想

B. 都符合统治阶级治国的现实需要

C. 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D. 所持道德观与价值观完全相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