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1年,唐遣十人按察州郡而分天下为十道(十个监察区)。后于711年分天下为二十四都督府,察刺以下善恶。不久,朝廷又因“御史秩卑望重,按时巡察,奸宄自禁”而罢都督,但置十道按察使而已。朝廷这样做
A. 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 便于频繁更换地方长官
C.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 提高了巡察使的权利地位
《宋论》中说:“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而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这表明
A. 天子无权纠正谏官的过失 B. 天子与宰相相互制衡
C. 中央权力间存在制衡关系 D. 谏官的地位高于宰相
唐代宰相的出身有 进士、明经等科举出身, 还有 依据门第高低的“门荫”出身等,阅读右图“宰相中 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表”。这表明当时( )
①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②科举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③儒学复兴运动得到了统治者支持 ④相权出现了不断膨胀趋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唐初进士只考时务策一门,高宗时增加贴经和杂文(文字写作)对策,开元、天宝年间又增加“诗赋取士”。安史之乱后,要看文章内容如何运用儒家理论,提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变化说明科举制
A.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 促进了政治的发展历程
D.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唐玄宗时期规定,男15岁、女13岁,可以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规定
A.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
C. 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D. 强化了中央集权
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 诸侯之盛强,尾大不掉
B. (诸侯之变)失今不治,必为锢疾
C.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
D.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