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12)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8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3)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 (4)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子弟之制”应是之分封制,封建即古代的封邦建国意思,再结合知识分析分封制的特点:①周王与诸侯以“土地”和“义务”为联系纽带;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③以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④分封的对象多元化,同姓为多而且都在富庶地区和战略要地。 (2)注意提取材料信息“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说明王室的衰落;“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说明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注意根据材料一中信息概括“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些正是所谓的制度变化的体现,围绕这些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即可。 (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需要学生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找寻答案。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这种制度的弊端显现出来,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后。因此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一制度,多角度多方面的进行评价。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名师点睛】所谓制度的优劣性,其实就是不同制度在不同时代的适应情况的一个表述。其实并没有制度的优劣,只有合不合适的制度。根据运动的原理,一个制度如果不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进步,那么这个制度终将被淘汰。制度的出现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要对一个制度进行评价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考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代雍正时期,朝延将边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即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被废除,改成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    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管制

C.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大大扩张了清王朝的统治疆域

 

查看答案

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

B. 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

C. 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

D. 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查看答案

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 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查看答案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并立,各司其事,互不统属,彼此牵制。明中后期,中央派遣巡抚、总督等大员掌管军政事务,起初只是临时差遣,置罢不常,后来常驻久任、开府置幕。这反映了明代(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 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查看答案

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排位最低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

A. 说明军机大臣的地位极低    B. 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C. 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D. 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