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准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B.沿海地区的外贸仍然居于全国首位
C.纺织业是浙江行省的传统优势产业
D.地方暴动导致茶叶出口出现了波动
通常情况下,修订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 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 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 “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 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培根说:造纸与印别术、火药、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星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都更大。
伏尔秦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采用。1891年法国制定了文官考试制度,德国也试行文官考试制度……中国历史悠久的监察制度也被18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是应该仿效的制度。
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伏尔秦对比欧洲中世纪宗教仇视异端的残酷性,称颂孔子对伦理道德的宣扬,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莱布尼茨(1646~1716)由于对德意志分裂割据、战乱不止极端厌恶,向往中国的“大一统”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中国,对science 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 音译作“塞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三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现象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 钟表的演变
古代 |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
中世纪末期 |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
近代早期 |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
1850年前后 |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
20世纪初 |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
20世纪50年代 |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
21世纪初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2)“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什么?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 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 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