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A.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 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
C. 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 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材料四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系。……“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又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4)周天子常称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结合材料解释原因。
下表是周王朝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国名 | 对象 | 地理位置 | 国名 | 对象 | 地理位置 |
晋 | 王室子弟 | 今山西 | 齐 | 功臣 | 今山东北部一带 |
卫 | 王室子弟 | 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 宋 | 商朝后裔 | 今河南东部 |
鲁 | 王室子弟 | 今山东南部 | 燕 | 王室子弟 | 今河北北部、中部和北京 |
注: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
A. 周王朝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
B. 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C. 周王朝的同姓亲族封地富
D. 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地主阶级的形成
B. 分封制度的终结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 分散宰相权力
B. 加强皇权
C. 加强军事实力
D. 增加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