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汉初,皇室子女往往系以母性,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不称异姓,太后及长公主在宫廷中拥有发言权,进而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贵重之局。这表明当时
A. 外戚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 外戚参政的政治特色
C. 尚未真正实现专制集权
D. 郡国并行体制的弊端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 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 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 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 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
A. 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 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 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D.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受到冲击
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 皇权和神权相结合
C. 家国同构
D. 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