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1936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规定:“一切汉奸卖国贼的土地财产全部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粮食、房屋、财产一律没收,没收之后仍分给耕种份地及必须的生活生产资料”;“生活情况很坏的小地主的土地不没收”。其旨在
A. 维护土地革命成果
B. 建立新型农村生产关系
C.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
B. 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 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
D. 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
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观点,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
A. 发昌机器厂——农工商总局——《新靑年》——中国共产党建立
B. 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周——《新学伪经考》——同盟会成立
C. 刘立川起义——总理衙门——(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一大召开
D. 大生纱厂——京张铁路局——《新民主主义论》 ——第一届人大召开
两宋以来,民间流传“苏湖(今江浙地区)熟,天下足”的谚语;明嘉靖后,“湖广(今湖南湖北地区)熟,天下足”成为当时的普遍认知。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江浙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 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地区
C. 江浙地区经济出现衰退 D. “海禁”政策大力推行
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 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 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 官府搜刮民脂民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