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陈独秀说:“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但以革命运动中主要分子而论,却大部分不出于纯粹的资产阶级,而属于世家官宦堕落下来非阶级化之士的社会;这种非阶级化的‘士’之浪漫的革命,不能得资产阶级亲密的同情。”
此评论意在强调
A. 争取资产阶级参加革命
B.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C. 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无关
D. 国民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近代学者胡适曾赞叹说:“民国十五六年间,全国大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所没有的新气象。”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出
A. 国民党成为广大人民的政党
B. 中国共产党鼓励人们加入国民党
C. 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D. 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武昌起义后第六天致函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运动(指武昌起义)进行的方式有条不紊以及对外国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尊重,使得它同以前所有此类起事区别开来,并且在中国人中间获得了对它的一定程度的同情,而满清朝廷再也不能声称享有这种同情了。”这说明
A. 辛亥革命不具备反帝性
B. 清政府陷于政治孤立
C. 列强已经找到了新的代理人
D. 革命派对列强抱有幻想
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这表明清政府
A. 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
B. 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C. 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
D. 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A. 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 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 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 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这里的“先生”是
A. 林则徐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