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A. 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B.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C. 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衿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表明
A. 周人的天命观中理性成分增加
B. 天神崇拜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
C. 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
D. 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色彩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降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腾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该谕旨反映的实质是
A. 政府限制出口数量平抑丝织品的价格
B. 政府希望扩大出口提高丝织品的价格
C. 政府推行闭关政策来稳定丝织业发展
D. 政府缩小丝织品出口满足民间的需要
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材料反映丘浚
A. 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 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C. 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D. 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
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古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
A.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B.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C. 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D. 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