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 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C. 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 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B. 民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确立
C. 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D. 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 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 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 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反映了
A. 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B. 坊市结构的变迁
C. 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
D. 市场监管的加强
下面是公元997﹣1072年北宋两税(针对农民征收的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与政府财政收入的统计图(单位:万贯)对图中数据变化解析符合史实的是
A. 北宋时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
B. 商业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升
C. 民族战争胜利补充了大量岁币
D. 政府“裁员节流”政策初显成效
考古学家在徽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年(1367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五年(1359年)徽州谢志高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当时
A. 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
B. 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
C. 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
D. 契约守信机制已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