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

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A 【解析】根据“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说明该方案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安排,生产粮食和经济作物以及发展饲养业,体现出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故A正确;B、C材料无法体现;D不符合“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 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C. 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 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查看答案

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B. 民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确立

C. 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D. 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查看答案

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 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 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 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查看答案

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反映了

A. 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B. 坊市结构的变迁

C. 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

D. 市场监管的加强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公元997﹣1072年北宋两税(针对农民征收的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与政府财政收入的统计图(单位:万贯)对图中数据变化解析符合史实的是

A. 北宋时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

B. 商业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升

C. 民族战争胜利补充了大量岁币

D. 政府“裁员节流”政策初显成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