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
B. 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C. 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D. 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周以后的秦朝,虽然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帝被推翻时才告终。他强调
A. 中国一直传承秦创制的国家管理制度
B. 皇权专制对于政治统一的重要性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使政权稳定持久
D. 从秦到清中国政治制度缺乏变革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下列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 都属于地方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
B.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高度集权
C.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 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表明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
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
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A. 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
B.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 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 确立了“家天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