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
A. 有利于专制统治
B. 维护了社会公平
C. 促进了文化融合
D. 加强了民族团结
《资治通鉴》载:上(唐文宗)以盐铁推官、检校礼部员外郎姚勖能鞫疑狱,命权知职方员外郎,尚书右丞韦温不听,上奏称:“郎官朝廷清选,不宜以赏能吏。”上乃以勖检校礼部郎中,依前盐铁推官。这反映了唐代
A. 政令执行机关对决策的监督
B. 决策中枢系统相互牵制
C. 政令执行机关向决策机关转化
D. 君权在决策机制中日益弱化
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
A. 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
B. 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
C. 突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D. 谱学是选官的重要依据
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减少决策失误的需要
B. 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C. 宦官专权乱政现象严重
D. 君主权力独裁强化的需要
“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型,是从王权社会转为皇权社会,此乃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完成,由此成就了真正清代的中华帝国时代。”学者黄玉顺评价的是
A. 秦朝皇帝和先秦君主权力的差异
B. 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史的大统一
C. 清代帝国经由华夏文明发展而来
D. 秦代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积极影响
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哪个方面研究的可能性较大
史料出处 | 史料引文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 |
《左传·宣公十一年》 | “楚子县陈”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吴王发九郡兵伐齐” |
A.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行政制度
C.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