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2)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1)制度:察举制。 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2)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解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可知,这种乡举里选的制度强调考查人的言行举止,是否贤良。结合所学知识,这种选官制度,就是察举制。根据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下,强调门阀大族的出身,而忽视官员的品行和才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这么做使得中正官权力很大,容易导致徇私舞弊,最终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使得寒门子弟无法得到升迁的机会,败坏了社会的风气。 (2)根据材料“科举选官制度……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据材料“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可知,科举制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根据材料“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可知,科举制不仅吸纳知识分子入仕,还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部分后,不难看出秦朝以后中央机构分工的突出特点是

A. 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垄断地位

B. 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

C. 儒家思想长期影响政治形态

D. 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皇权并重

 

查看答案

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下列诗句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的是

A.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B.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查看答案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查看答案

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学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 《浅议西周分封制》

B. 《谈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与影响》

C. 《元朝行省制影响》

D. 《论明朝内阁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