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是他的座右铭。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他主张君主专制独裁
B. 他认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C. 他认为一切人应服从法律
D. 他认为君主的意见高于法令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 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 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 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 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该思想属于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依据下图材料中所列事件,该时间轴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 工业化进程中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
B. 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C.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与演变的过程
D. 全球化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20世纪30年代,美国各大媒体专门辟出版面,向公众推荐适合观看的“疗伤影片”。被当年的罗斯福总统赞为“微笑天使”的秀兰·邓波儿的影片,卓别林的小人物影片,亦敌亦友的“猫和老鼠”,并列排在了第一位。据此可知
A. 美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B. 新政已使美国重现繁荣景象
C. 经济危机对美国发展破坏严重 D. 心灵慰藉是缓解危机的手段
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读书热”,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
B.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 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