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史书 | 成书朝代 | 史家 | 特点 |
《宋书》 | 南朝梁 | 沈约 | 称北朝政权为“岛夷” |
《南齐书》 | 南朝梁 | 萧子显 | 称北朝政权为“岛夷” |
《魏书》 | 北齐 | 魏收 | 称南朝政权为“索虏” |
《南史》 | 唐代 | 李延寿 | 把南朝诸帝列入帝纪 |
《北史》 | 唐代 | 李延寿 | 把北朝诸帝列入帝纪 |
导致表1史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 史书体例的变化 B. 儒家思想的影响 C. 北人南迁的推动 D. 政治局势的变化
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
A.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 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 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 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A. 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 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 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 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春秋吋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异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 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的话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及或到)以治天下也。”《贞观政要·政体》记载唐太宗对此的看法是:“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不亡何待!”
材料二: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于是,(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唐统治者是如何看待丞相一职的?材料二反映明太祖又是如何看待丞相一职的?假如你生活北宋初期,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省担任最高长官,你将会面临怎样的被分权的局面?
材料三
(2)图二与图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较最主要差别是什么?
材料四两千多年来,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也有助于大型工程的建设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3)材料四中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
某年,《点石斋画报》载:“刘渊亭大帅……对众誓师,言辞慷慨……誓毕即统率黑旗精兵五营自台南直攻台北……。”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黄海海战
B. 抗日战争
C. 三元里抗英
D. 反割台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