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中指出,在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两朝的实录中,甚至连“内阁”这个名称都找不到。这表明
A. 朱棣设立内阁的记载不成立
B. 官修史书刻意隐瞒历史真相
C. 此时内阁没有取得法定地位
D. 内阁未能参与朝政不被记载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陚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剑桥中国明代史> 记载:“丞相胡惟庸和他的党羽陈宁、涂节以及几千名忠实的追随者一起被处死。中书省被废除,同时被废除的还有御史台和大都督府。由此,权力和责任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材料中的做法( )
A. 导致丞相的权势过重 B.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 造成了明朝皇权不稳 D.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元朝行省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分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另外,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 加强君主专制 B. 体现民族平等
C. 实现地方分权 D. 加强中央集权
据《哈佛中国史》记载:“晚唐时期,69%的高官要么出身于世家大族,要么出身于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期,这个数字只有19%。”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文官政治的形成 B. 平民地位的提高 C. 科举制度的完善 D. 社会结构的变迁
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一般由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严格的三省六部制可能并不存在 B. 宰相职务已经形同虚设
C. 职官设置以加强君主专制为目的 D. 执行为尊者避讳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