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关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实现,我们觉得这个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对此认识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有利于构建战时体制
B. 有利于外国资本的发展
C. 埋下了官僚资本猖獗的隐因
D.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江南制造总局产品性能不佳,连淮军都拒绝使用;再如生产一支步枪成本是17.4两银子,而购买外国步枪成本为10两银子,当时出现了“造枪不如买枪”“造船不如买船”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A. 西方国家掌握先进技术
B. 企业缺乏科技人才与管理
C. 国人崇尚西方新技术产品
D. 西方国家享有通商等特权
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 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 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明代《宋元学案》中评述说:“宗朱(熹)者诋陆(九渊)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评述意在
A. 说明理学和心学家理论和实践不一致
B. 认为陆九渊的思想是佛教思想
C. 劝说朱熹和陆九渊停止互相攻击对方
D. 说明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A. 主张“因材施教”
B. 重视人民群众力量
C. 认为“人性本善”
D. 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明成祖时,徽商……或以捐纳的方式,谋取“功名”虚衔,以
保子孙后裔科举“光宗耀祖”。清雍正时,废除贸易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这说明
A. 富商大贾难成革新的力量
B. 功名是富商大贾最终目的
C. 海禁松弛仍有诸多的限制
D. 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