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实践脱离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这反映了
A. 唐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
B. 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
C. 社会进步弱化宗法观念
D. 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
《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A. 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B. 西欧封建生产方式开始逐步解体
C. 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D.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有学者写道:“很多人相信,随着欧元区和美国经济的停滞,金砖国家正在获得更多的财富、专业技术、消费能力和政治影响力,并且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重新安排世界制度。在美国滞留不去的经济危机也被看作是美国霸权终结的开始和新强国出现的信号。”据此,该学者认为
A. 美国霸权世界的野心在逐渐消退
B. 金砖国家推动新的区域经济集团崛起
C. 多极化趋势有效抵制了霸权主义
D. 多元化经济实体促进多极化趋势增强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 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 最终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 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 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其最新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而且资本主义越发达,马克思主义越适用,一点也没有过时的感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 具有预见性
B. 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
C.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
D. 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
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他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
A. 该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B. 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
C. 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 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热情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