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 阅读材料...

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在目标、推动力量、过程、作用方面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

 

(1)特点: (一)目标:①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 (或①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②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 或③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 (二)力量: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 (或①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②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③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过程: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 (或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②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 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总体概括最好) (或①宪法最终沦为废纸;②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③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 (四)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或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②1982年宪法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2)①历史因素:缺少妥协精神(或:专制主义的阻碍;) ②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③政治因素:“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或: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 ④思想因素:人权意识的淡薄(或: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 ⑤社会因素:统治者在社会危机面前缺乏改革的主动,从而一再丧失行宪的良机(或: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据材料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富强、制宪者的追求等方面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在目标。再据材料一“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即可从不同阶级、集团等方面概括推动力量。再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等方面概括其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历史的进步等方面概括其作用方面呈现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一“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据材料二“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思想因素等方面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 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 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对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年份

年均增长率

1948—1960

6.7%

1961—1965

8.0%

1966—1970

10.4%

 

 

A. 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的结果

B. 得益于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壁垒的做法

C. 世贸组织对战后经济发展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D. 世界经济体系朝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客观结果

 

查看答案

“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A. 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B. 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C. 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D. 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查看答案

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据此可以推知

A.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

 

查看答案

“中国人感到在会谈中赢得了一大胜利。他们在公报中只作了最小限度的让步;而美国则面临微妙的任务:即作为执行一项最终撤出台湾的长期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先行实现其减少驻台美军的承诺。在至关民族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人认为他们没有为了中美和解而出卖原则。”此次中美“会谈”

A. 加快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进程

B. 推动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

C.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D. 取得了中美两国建交的成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