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在目标、推动力量、过程、作用方面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 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 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下表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对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年份 | 年均增长率 |
1948—1960 | 6.7% |
1961—1965 | 8.0% |
1966—1970 | 10.4% |
A. 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的结果
B. 得益于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壁垒的做法
C. 世贸组织对战后经济发展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D. 世界经济体系朝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客观结果
“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A. 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B. 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C. 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D. 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据此可以推知
A.“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
“中国人感到在会谈中赢得了一大胜利。他们在公报中只作了最小限度的让步;而美国则面临微妙的任务:即作为执行一项最终撤出台湾的长期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先行实现其减少驻台美军的承诺。在至关民族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人认为他们没有为了中美和解而出卖原则。”此次中美“会谈”
A. 加快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进程
B. 推动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
C.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D. 取得了中美两国建交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