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 )
A. 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 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
D. 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完全沦为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已经转变为现代银行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
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是
A.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C.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923年,梁启超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以下观点与梁启超的认识相符的是
A. 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成功
B. 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革命成功的前提
C. 近代化的决定因素是人格的觉醒
D. 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
A. 逐渐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 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D. 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1919年毛泽东于《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在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和)‘无血革命'……”对该宣言理解准确的是
A. 呼吁社会改革
B. 以暴力革命推翻强权
C. 组建工人政党
D. 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