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孔子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取...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孔子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取项合适的是

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C 【解析】根据材料“扮演孔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政以德,爱惜民力”是孔子的“德政”思想,故C项正确;A项是墨子的主张;C项是孟子的主张;D项是韩非的主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孔子曾有短暂的从政生涯,其后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主要是由于

A. 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

B. 儒家思想不适应当时各国诸侯的需要

C. 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

D. 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

 

查看答案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所说“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进程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

 

查看答案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予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主要发展趋势。分析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查看答案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京剧艺术是中国戏剧中的国粹。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三幅图片,依据下图情景,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A. 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 京剧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

C. 古代市民物质生活的演变

D.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查看答案

20世纪60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这种讨论方式说明(      )

A. 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B. 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鹄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

C. 历史学家应像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D. 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