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的孔子形象事实上是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一种视界融合的结果。 1.图片1,这...

历史上的孔子形象事实上是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一种视界融合的结果。

1.图片1,这张孔子周游列国的邮票,反映了孔子向各国宣传的是

A. 法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佛学思想

2.图片2,到汉代,孔子形象经过加工改造变为官方的正统,改造者是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汉武帝

3.图片3,经过唐宋之际的三教合一,儒学发展成为

A. 经学    B. 汉学    C. 理学    D. 心学

4.图片4,17-18世纪西方人眼中的孔子是哲人、智者、完人的形象,这一文化现象得益于

A. 留学生    B. 遣唐使    C. 传教士    D. 僧侣

 

1.B 2.C 3.C 4.C 【解析】本题主要是通过孔子形象的变化,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时间跨度大,但难度不大。 1.根据图1可知,孔子周游列国,向各国宣传的是儒家思想,故排除ACD,B正确。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取得正统地位,排除D,A项正确。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排除AB。 3.唐宋儒家学者,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发展成为理学, C正确。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排除A。汉学是指明末清初依汉世儒林家法之说研治经学名物制度,小学训诂的考证学,排除B。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排除D。 4.17-18世纪西方人眼中的孔子是哲人、智者、完人的形象,这一文化现象得益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传播,C。留学生出现近代,遣唐使是唐代,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AB。17-18世纪中西方交流主要是依靠传教士,与僧侣无关,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商君书》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斯塔夫理阿诺斯

《全球通史》

(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根据材料,提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老子也确定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统治者们都没能做到无为,而是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等等有为的措施来对付人民,他们本想用有为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但结果是越有作为,社会就越是混乱。因此,老子反对刑杀,认为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威吓他们?反对法令,认为法令越明,盗贼越多。反对重税,认为老百姓闹饥荒,是因为统治者征税太多而造成的。反对战争,认为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到处长满了荆棘,大仗之后,必有灾荒。

——《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材料二孟子看到战国中期各国都在竞相用武力来攻伐,试图“以力服人”,用“霸道”来统一天下的事实,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认为只有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什么是“王道”?“王道”就是先王之道,就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孟子提倡“王道”,要求统治者都能效法尧舜先王,反对为争私利而采取恶劣手段,尤其反对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用暴力的“霸道”。怎样才能实现“王道”呢?孟子设计了一套“仁政”方案。

——《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1)结合材料一,概括老子无为主张的基本含义。这一主张有何进步作用?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老子、孟子都明确反对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3)材料中老子、孟子都围绕哪一核心问题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何关系?

 

查看答案

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

A. 颠彼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 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 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 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查看答案

“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上述评论中的“他”应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